国民储蓄率是指什么?

2024-05-05 21:38

1. 国民储蓄率是指什么?

全部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除以国内净产值。 

国民储蓄率,即个人和部门的储蓄(包括家庭储蓄、公司存款和留存收益)、公共储蓄和公共赤字(如财政盈余和赤字),这三者之和与GDP之比。在经济体中,由谁来做储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总量上共有多少资金被储蓄起来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撑经济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一直很高,居民储蓄高达42%,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还吸收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因为有大规模的贸易盈余和资本流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2004年外汇储备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约占GDP的60%。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有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民储蓄率是指什么?

2. 国民储蓄率是指什么?

国民储蓄系全国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期间内之储蓄总额,与一般大众观念上之储蓄不同;此处为可支配所得非用于消费者即为储蓄,而不论其处分方式(如投资股票或银行存款)。
国民储蓄(净额)=国民可支配所得-国民消费(=民间消费+政府消费)
国民储蓄毛额=国民储蓄净额+固定资本消耗
国民储蓄率(即储蓄率)=国民储蓄毛额÷国民生产毛额
储蓄主要分为三部门:
1.政府储蓄:政府收支原则系量出为入,无须有储蓄,而国民经济会计所称之政府储蓄乃指经常收入与经常支出之差额(并非岁计结余),因政府支出有属于经常支出,有属于资本支出(建置资产或偿还债务),而政府之经常收入每大于经常支出,其余额遂构成政府用于资本支出之财源,可见政府虽无储蓄之形式,却有储蓄之实际表现。
2.公司储蓄:为当期提拨之各项公积金及未分配盈余,可供做为未来投资之财源。
3.家庭储蓄:家庭储蓄指家庭(包括家庭及非公司企业)及对家庭服务之非营利机构的可支配所得减最终消费支出之差额。

3. 为什么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这么高

原因很多
1,我国的福利保障体系不健全.普通的老百姓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的高额收费。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很低,只能靠自己攒钱来应对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危机。
2,我国面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并且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在我国,大型的国企垄断了民生的各个行业,而且因为有种种的优势。往往,能够顺利的占据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企和个人投资者,很难有好的投资渠道。
3,收入差距过大。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过于少,无力消费。也无力承担医疗、教育、养老等高额的费用。这能把有限的收入储蓄到银行。
4、税负不合理,导致大量的企业和居民把钱都存在了银行,而不愿意重新投资。
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这对我们国家来讲,将会是十分不利的局面。
如果,我们的国家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大力改革政治体制,让更多的居民能享受到改革的收益,而不是承担改革的损失。那么,众多的既得利益集团要小心了。

为什么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这么高

4.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储蓄率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人口老龄化是储蓄率下滑的长期推动力。一般而言,老年人在国民经济中属于 消费型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会提升居民的消费率,降低储蓄率。事实上,正是在2009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重达到峰值逐步下降之后,国民储蓄率出现了几近同步的下行趋势。不仅仅是中国,同样因为高储蓄率闻名于世的日本,其国民储蓄率在1991年到达高点34.2%之后,开始震荡下行,并于2016年达到历史最低点(27.3%)。

5.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

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相对较高,这种情况其实有着深刻的文化、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现象是支撑国内发展的较强动力。

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在骨子里崇尚勤劳工作、积极储蓄的民族。在历史上,华夏大地经常遭遇水旱灾害的袭击,古代的先民就把积极储蓄当成了一个重要的习惯。毕竟,在灾荒年间,人的手中必须有粮才能度过生存危机。这种记忆,其实是刻在了整个民族的基因当中,一代一代传递了下来。在现代社会,虽然国人整体遭受灾害的损失要远远小于古代,但危机意识一直是国人的惯性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积极储蓄。

其次,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使得我国居民保持了良好的储蓄习惯。进入现代社会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以货币的购买力作为衡量的。人们在生活中,只有储备了足够多的货币,才能应对日常吃喝住行、买房买车、赡养父母、培育子女、防范大病等需要。在一个货币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社会中,储蓄率高企就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现象。

再次,全球疫情的爆发,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自国内房价大幅上涨以来,国人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大量的储蓄被人们用于支付房贷、车贷,而另一些储蓄则变成了消费主义之下的商品购买力。不过,全球疫情的爆发,影响了不少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受到疫情冲击的人们,意识到储蓄才是度过生活压力期的重要保证。因此,人们又逐渐减少了消费的频率,把储蓄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更愿意储蓄,应对生活中遭遇的潜在风险,这种意愿使得国内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这种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现实的社会原因。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一种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对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储蓄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

6.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当代金融家》供稿一个崛起的大国总是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成长模式,在和其他大国的崛起模式相比中,有共性的成分,也有个性和特色。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在快速崛起中,在展现出大国崛起中标志性的一些特点的同时,也展现出有别他国的独特现象。当前,对待这些现象,人们有共识,也有异议;有理解,也有质疑,各种看法比较多。为帮助广东读者从经济学视角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本刊特约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经济学博士徐诺金撰写系列文章,从本期起,分别以《》、《怎样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怎样看待我国国际收支的高顺差》、《怎样看待我国的低消费率》等连续发表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资源和基础,是投资的先导,增加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增加的储蓄。因此,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无限期界经济增长模型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揭示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基于46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新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1972~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国民储蓄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可以提高1%;而新兴经济国家国民储蓄率仅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就能提高1%。我通过对中国等13个发展中国家1978~2003年的平均储蓄率与平均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与国民储蓄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8。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0%~40%,这些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也都在6%9%的较高水平。而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仅为17%~20%,其平均GDP增长率也仅有1%5%。储蓄率的国际比较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储蓄率测度方法,储蓄率是指一国国民储蓄与该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部门储蓄率则是指某部门储蓄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通过对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储蓄率变化的一些特征。(一)197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储蓄率从1970年的25.7%下降到2004年的21.4%,下降了4.3个百分点。(二)储蓄率增幅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1970~2003年间,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分别上升了8.5、6.8和0.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则下降了6.1个百分点。(三)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以来储蓄率的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里,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基本处于上行状态。1970~2004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8%上升到34%。而且,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90年代以后,一部分起飞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消费率开始提高,相应的储蓄率有所下降,导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轻微下降,从90年代中期的37%的峰值下降到2004年的33%。(四)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的上升的同时储蓄率也随之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储蓄率往往低于投资率。钱纳里等(1975)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国民储蓄率也在缓慢上升。而在人均GDP 较低的国家中,储蓄率通常低于投资率,说明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需要外来资本流入以解决本国资本短缺问题。中国储蓄率的现实考察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储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通过对我国储蓄率时序变动及结构分析展开考察,可以发现:(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较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1978~1993年,储蓄率都维持在30%左右,但这一阶段储蓄率普遍低于投资率;而1993~2007年的多数年份,储蓄率更高达40%以上,这一阶段储蓄率大于投资率。2007年,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额已经扩大到8.9个百分点。(二)分部门来看,我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储蓄水平。通过对不同部门的储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具有较高水平,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维持在40%左右水平,说明企业同样具有高储蓄倾向。三个部门都具有较高储蓄水平,导致了我国国民储蓄维持在较高水平。(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逐步下降,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下降,而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1992年,我国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67.8%、19%和13.2%,到2007年分别变为49.7%、23.6%和26.7%。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个和16个百分点。(四)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归因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出现大幅攀升。2000~2007年国民储蓄率上升了13.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10.4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中政府储蓄增加是由于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双双上升,而企业储蓄增加则是由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大幅攀升。规律性信号有哪些(一)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而这段时间正是日本转变为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经历了高储蓄阶段,而此时也正是韩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低储蓄的国家难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例如南美洲的许多国家,19世纪已经建国,并且没有经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浩劫,然而这些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和平发展,仍然处于发展中状态,这与它们崇尚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是不无关系的。因此,高储蓄阶段其实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规律,只有经历了高储蓄阶段的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由不发达状态转向发达状态,而持续低储蓄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转变为发达国家。(二)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根据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给出的五阶段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阶段、经济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起飞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具有较高的储蓄率水平;大众高消费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储蓄率维持在15%22%之间;成熟阶段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但储蓄率始终在30%与40%之间徘徊;处于传统社会阶段和起飞前阶段的落后国家,储蓄率非常低。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高储蓄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合理现象。(三)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储蓄率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快慢。虽然合理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是经济在长期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但当前的高储蓄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反而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最终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在向经济发达国家的前进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这些资本主要是来自于本国的储蓄,因此高储蓄既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出现的高储蓄,其实正是为我国向经济发达国家迈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合理正确地利用这一资源。(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GDP增长率中,除了2%~4%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而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如果资本-产出比为3:1的话,则资本贡献的6%~8%经济增长率需要18%~24%的净投资率。再加上12%的折旧率,要维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中国需要储蓄率达到30%~36%。1978~2002年,我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都维持在30%~40%,同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这一结果与上文的测算基本一致。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2003~2007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这说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有所加大,实际经济产出向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导致我国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任务较为繁重,高储蓄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好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大量的投资,最终还是要来源于国内的储蓄,而且必须是较高的储蓄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投资需求。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条件下,高储蓄对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条件。

7. 居民储蓄率下降了吗?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3月24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如此表示。

易会满表示,从微观来看,居民储蓄率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从宏观上看,应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首先,居民储蓄率过快下滑,不利于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其次,会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抬高实体经济整体融资成本。再次,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影响货币政策传导。
谈及如何应对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易会满认为关键是要正本清源,规范有序。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三是加快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积极应对负债出表。
对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应从战略思维、宏观调控、监管政策、市场引导等多维入手,未雨绸缪,及早应对。关键是要正本清源,规范有序。
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而刚性兑付扭曲了产品属性和风险收益,以致部分家庭在投资选择时,简单将收益视作唯一比较标准,将资管产品当作无风险或低风险产品进行配置,从而对储蓄存款形成过度替代效应,不仅弱化了家庭财务保障,还可能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的“起爆点”。因此要推动打破刚兑,让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货币基金现形式各异,有的具备投资和支付的双重功能;有的互联网平台无牌经营,高杠杆、高收益、高风险,一般消费者无从识别。建议进一步正本清源,把握金融服务的实质和技术发展的本质,厘清货币基金的真实属性和功能边界,杜绝监管套利,强化持牌经营,控制杠杆比率,严格流动性管理,引导其规范理性发展。坚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其稳定金融市场和社会融资成本的“压舱石”作用。
三是加快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积极应对负债出表。储蓄存款持续下降带来的负债端量和价的变化,势必会向资产端传导,客观上要求银行资产负债表作出适应性调整。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完善配套政策,盘活信贷存量,增加资产流动性,这也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的应有之义。

最后,工商银行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改革创新中不懈努力,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居民储蓄率下降了吗?

8.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当代金融家》供稿一个崛起的大国总是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成长模式,在和其他大国的崛起模式相比中,有共性的成分,也有个性和特色。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在快速崛起中,在展现出大国崛起中标志性的一些特点的同时,也展现出有别他国的独特现象。当前,对待这些现象,人们有共识,也有异议;有理解,也有质疑,各种看法比较多。为帮助广东读者从经济学视角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本刊特约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经济学博士徐诺金撰写系列文章,从本期起,分别以《》、《怎样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怎样看待我国国际收支的高顺差》、《怎样看待我国的低消费率》等连续发表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资源和基础,是投资的先导,增加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增加的储蓄。因此,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无限期界经济增长模型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揭示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基于46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新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1972~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国民储蓄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可以提高1%;而新兴经济国家国民储蓄率仅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就能提高1%。我通过对中国等13个发展中国家1978~2003年的平均储蓄率与平均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与国民储蓄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8。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0%~40%,这些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也都在6%9%的较高水平。而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仅为17%~20%,其平均GDP增长率也仅有1%5%。储蓄率的国际比较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储蓄率测度方法,储蓄率是指一国国民储蓄与该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部门储蓄率则是指某部门储蓄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通过对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储蓄率变化的一些特征。(一)197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储蓄率从1970年的25.7%下降到2004年的21.4%,下降了4.3个百分点。(二)储蓄率增幅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1970~2003年间,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分别上升了8.5、6.8和0.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则下降了6.1个百分点。(三)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以来储蓄率的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里,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基本处于上行状态。1970~2004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8%上升到34%。而且,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90年代以后,一部分起飞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消费率开始提高,相应的储蓄率有所下降,导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轻微下降,从90年代中期的37%的峰值下降到2004年的33%。(四)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的上升的同时储蓄率也随之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储蓄率往往低于投资率。钱纳里等(1975)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国民储蓄率也在缓慢上升。而在人均GDP 较低的国家中,储蓄率通常低于投资率,说明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需要外来资本流入以解决本国资本短缺问题。中国储蓄率的现实考察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储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通过对我国储蓄率时序变动及结构分析展开考察,可以发现:(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较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1978~1993年,储蓄率都维持在30%左右,但这一阶段储蓄率普遍低于投资率;而1993~2007年的多数年份,储蓄率更高达40%以上,这一阶段储蓄率大于投资率。2007年,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额已经扩大到8.9个百分点。(二)分部门来看,我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储蓄水平。通过对不同部门的储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具有较高水平,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维持在40%左右水平,说明企业同样具有高储蓄倾向。三个部门都具有较高储蓄水平,导致了我国国民储蓄维持在较高水平。(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逐步下降,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下降,而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1992年,我国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67.8%、19%和13.2%,到2007年分别变为49.7%、23.6%和26.7%。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个和16个百分点。(四)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归因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出现大幅攀升。2000~2007年国民储蓄率上升了13.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10.4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中政府储蓄增加是由于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双双上升,而企业储蓄增加则是由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大幅攀升。规律性信号有哪些(一)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而这段时间正是日本转变为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经历了高储蓄阶段,而此时也正是韩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低储蓄的国家难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例如南美洲的许多国家,19世纪已经建国,并且没有经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浩劫,然而这些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和平发展,仍然处于发展中状态,这与它们崇尚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是不无关系的。因此,高储蓄阶段其实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规律,只有经历了高储蓄阶段的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由不发达状态转向发达状态,而持续低储蓄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转变为发达国家。(二)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根据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给出的五阶段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阶段、经济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起飞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具有较高的储蓄率水平;大众高消费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储蓄率维持在15%22%之间;成熟阶段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但储蓄率始终在30%与40%之间徘徊;处于传统社会阶段和起飞前阶段的落后国家,储蓄率非常低。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高储蓄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合理现象。(三)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储蓄率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快慢。虽然合理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是经济在长期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但当前的高储蓄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反而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最终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在向经济发达国家的前进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这些资本主要是来自于本国的储蓄,因此高储蓄既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出现的高储蓄,其实正是为我国向经济发达国家迈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合理正确地利用这一资源。(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GDP增长率中,除了2%~4%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而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如果资本-产出比为3:1的话,则资本贡献的6%~8%经济增长率需要18%~24%的净投资率。再加上12%的折旧率,要维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中国需要储蓄率达到30%~36%。1978~2002年,我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都维持在30%~40%,同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这一结果与上文的测算基本一致。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2003~2007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这说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有所加大,实际经济产出向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导致我国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任务较为繁重,高储蓄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好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大量的投资,最终还是要来源于国内的储蓄,而且必须是较高的储蓄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投资需求。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条件下,高储蓄对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条件。